Friday, October 3, 2008

变相团体


每天大清早躺在沙发翻开报章,每次翻到地方版就是看到一大堆来自学府和民间的团体报道。看的多数就是宴会庆典,开开幕,剪剪彩等活动。

自己所目睹的团体,从小学直到大学的学会与制服团体,除了在深度有提升以外大致上形式和运作可说是大同小异。
大专毕业后踏入社会大学时,遇见团体的种类可以籍贯,血缘,乡团,姓氏,宗教,商业,专业人士,慈善,非营利,体坛等等。虽然学府与民间团体的体制有所区别,但是只要细心留意它们的成立宗旨和操作,就可以发觉其经常乖离目标的现象而最后成了变相团体。

一个团体的成立都有它的目标,宗旨,理事成员,会员。然后融合起来运作来达到维护会员,传达讯息并维护人文发展般地发扬光大。但是由于客观的理由这种完美的概念经常难以符合,所以经常出现团体基金不足,稀少年轻会员后濒临断层,理事与会员缺乏沟通和高层人士之间的交恶等问题。最终导致团体迈向冬眠或解体的窘境。

目前霹雳州的团体大部分还没面对如此的窘境,但是小部分变相团体的出现也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其中最明显就是理事会的位子往往比团体的目标更为重要,导致竞选者为高椅的野心而来。赢了只顾保住其位后利用“马仔”来巩固实力,最后选择在各种常在酒楼的年庆说说几句与团体斗争的应酬话就当交差。简介中也形成了吸引年轻人加入的票房毒药,马仔就傻傻的盲目效劳,领导层却把团体理念抛在后头。

谈到学府此问题更严重,特别是高中生因为需要更多的课外活动学分来进入高等学府,而产生把目光瞄准各学会的主席位置。甚至出现一人身当多个学会的主席,并增加自己文件夹里的文凭数量来给未来面试老板时能够展现“威水史”。最终吃亏的还是其他莘莘学子不能在其学会受惠。

对于政治人物渗透民间和学府团体问题可以说是见怪不怪了,但这种迹象目前开始变本加厉。可以发觉如果政府做了某种被人民谴责的事,往往就会出现所谓支持政府的组织。例如去年11月当兴权会(Hindraf)和干净、公平选举联盟(BERSIH)举办和平抗议游行后,就出现众多由国阵政客成立所谓的非政府组织来表示支持国阵政府。还有8月当雪州大臣建议开放10%马拉大学学额时,便引起一群井底之蛙的该院大专生,还被国阵巫统领袖以及该院院长举手举脚支持后不用上课地去学人抗议。

如果如此的现象继续蔓延,所谓超越政党的团体的美称,可说是渐行渐远了。而留在社会的团体,反而就是被滥用成为政棍玩变脸的工具,一时说自己是代表政府,转眼就变成政党代言人。而当面对对自己不利的课题时,又变脸的形成非政府团体的身份。

令人感到吊诡的是有些团体为了能够在这种“变色龙”政棍身上博取政府拨款来维持生存,还是想得到皇室勋章所以心甘情愿的向政棍招手,当不成主席起码还拥顾问。

对我本人的看法,政客不该渗透民间或学府团体,继续留在本身的政党发挥。政客可以与团体打交道,但为了壮大本身的实力,还是成为自己政治旅途失利后而把团体当成栖身处是说不过去的。

No comments: